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解構後的博物館(上)



圖片來源: http://www.writedesignonline.com/resources/design/rules/EMunch-Scream.jpg

吶喊 也是一種對虛無秩序的挑戰

博物館作為一個以收藏品保存人類的文化知識的場域,如何處理、向外展示藏品,與社會思潮一直息息相關。博物館不只是把一個個物品擺放出來,也決定了物品間的關係如何建立,藉此對觀者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在後現代的解構思潮下,博物館該參與解構的行列,用展示改變觀眾的觀念;或是不願承擔解構對觀者造成衝擊後勢必出現的輿論,繼續維持以往創造秩序的做法,並且加入觀眾喜愛的元素,讓觀者覺得在展覽中感覺愉悅舒適?

解構對人類的創作乃至生活思考,有極為顛覆的影響,它想剝開由立場、權威製造出的一個一致、光明潔淨的假象,揭露其中扭曲交錯、無序的真相。解構帶來更多面的思考,但這樣的思考對許多人可能是不快的、至少他們閒暇之於到博物館參觀,沒有心理準備接受這些。

解構之於博物館最大的最顯著的影響,或許就是「生態博物館」這個概念的提倡。這個概念由法國的博物館學家希維賀(Georges Henri Riviere)以及瓦西納(Hugues de Varine)在1970年代提出,打破博物館照學術、學門分科放置展品的既有概念,認為博物館可以透過民眾參與,變成動態活潑、某地文化、記憶的保存所,博物館本體模糊,與週遭地區結合,展品的定義也被擴大。這樣的概念便是解構博物館原本以少數人價值、目的需要來建構的展示秩序,不是博物館經營者單方向影響觀眾,觀眾也影響博物館的展示,讓博物館的面向更加多元。這樣的思考風潮風行了十餘年,但最近較為冷卻,不過生態博物館所提倡的,地方人民與政府一起打造博物館的概念,卻持續被重視、實施。

但在我看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的確是一次解構,可是只是強調讓民眾一起打造博物館,或許博物館處理的展示內容變廣,但不一定是解構,可能只是換湯不換要,用不同的展品、不同的立場,又建立一套看似一致的秩序。如之前所說,解構是一條充滿衝擊、也許令人感到不快的道路,因此就算以生態博物館為概念,從展示的方法與內容還是可以看出,有一種既定的立場勢力在左右著,不是真正解構、動態變化、表現比較多元的樣貌。同時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常也被當作「建造地方博物館、帶動地方建設與商機」,在這樣的目的下,博物館會更想建立一套安全的敘事方式,讓來的人都高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