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博物館與地方建設的關係(下)




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分館夜景 打造美術館需要比想像中更多的努力 (圖片來源: http://www.instantworldhotel.com/Picture/Guggenheim%20Museum,%20Bilbao,%20Spain.jpg)

更遠的例子還有古根漢美術館要在台中建館,最後胎死腹中。曾經看過相關的探討,如博物館季刊18期四卷有何春寰先生的大作,探討失敗的原因。古根漢雖在打造畢爾包分館成功結合城市營造,是一個成功案例,但在台中卻計畫失敗,其中文化認同與博物館形象營造是重要的課題。不同的文化環境使得經營手法需要改變,文化建設也不是短期營造就有效果,需要好好設立目標,長期營造。在這個案例又同樣可看到政策過於躁急的擁抱「文化名牌」,卻沒有從長計議。

Museumification(博物館化)在當代的博物館研究中常出現,主要是用來說明各地的文物、文獻、地方特色等,都逐漸傾向以接近博物館展示的方式來展現的現象。例如原住民生活以器物展示、慶典活動模擬等方式向外界展示,能更為活潑並吸引觀光客,同時也能保存文化,使博物館開始與地方建設並論。在現在的台灣,由於營造地方文化也是現今評估行政績效的重點之一,許多政策都開始關心文化活動的發展,導致各式博物館、文物館的建立變成新聞的焦點。地方建設與博物館(文物館)的連結為博物館的發展開拓新的樣貌,也有新的困難待解決。

有人對博物館和政策連結感到不妥、覺得博物館是公益組織不應與政治掛勾。但我想,從現代博物館出現的概念、社區參與博物館營建的現象,或許博物館與公共政策牽扯在所難免,也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在博物館與社區結合的想法下,有政府公權力輔助也是必要的,畢爾包經驗也告訴我們博物館結合地方營造並非不可能。但重要的是,博物館的起源、概念、思潮整個體系並不在台灣文化內,要讓政府官員理解並做出更好的決策有許多困難。才會導致政策想借用名牌,卻忽略在地規劃的狀況,錯誤的起步也讓博物館專業之後難以改變劣境。改善台灣博物館的體系、建立博物館在台灣社會穩固的文化符碼,是重要的基礎建設。如果大家能對台灣文化、博物館功能作更深入的思考、懂得放手給專業,人民與政府一起努力創造更與社會文化連結、更有活力的博物館並非遙不可及。

2 則留言:

Just Su 提到...

這個你應該有興趣: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B0003/151420/web/

gloria0512 提到...

多謝分享,正在作電子報訂閱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