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20090328博物館建築與古蹟保存討論會(上)



德國公共博物館建築的重要推手Karl Friedrich Schinkel為歌劇魔笛設計的經典佈景,這樣的圓拱在他的博物館設計中也被充分運用

==================================================================================

剛參加完博物館建築與古蹟保存討論會,會去除了因為自己想多知道關於博物館建築的新觀念,也因為邀請來的演講者講題是十九世紀的美術館,剛好最近才接觸關於十九世紀歐洲建築的文章,但都在討論巴黎,也想看看在德國有什麼樣不同的風貌。

因為個人沒有太多事前準備,我只聽上午的演講,起碼還懂些皮毛,下午的研討會怕沒背景知識聽不出個所以然就沒留下來聽了,打算回家自己多找找資料+看看有沒有人發表文章作深入一點的解說讓我進入狀況。這次的研討會我覺得排程是很不錯的,先是回顧國外博物館建築、博物館群(柏林博物館島)的發展,再回頭探討最近被提出的「首都文化區」博物館群,如果要成立營造方向為何。首都文化園區計畫結合以總統府(日據時期的總督府)為中心的古蹟區域,以及台灣重要的文物、自然、產業等展覽,變成一個完整展示台灣文化的博物館群。就現階段的規劃遠景,我覺得是個不錯的想法,只是如何實踐還有非常多事要作。之後再另外討論這個議題,這篇重點先放在上午對十九世紀美術館的探討。

雖然演講時間不長,不過一個多小時,但是其中牽涉到的基本知識、建築的發展成就、建築師,其實每個名詞都是一個大議題,但是用最精簡的說法,演講想呈現的,便是博物館如何從貴族的陳列室掙脫而出,獨立成一個以「公民」為出發點的建築空間。這樣的改變牽扯到許多因素,像是國家的概念因為拿破崙的征戰而加強、對國家文物的珍視、從法國大革命以來原本王室的收藏公開展示等。演講以德國的博物館建築為例子,說明博物館原本只是在王宮隔離出一塊區域或另建一棟子樓,但在建築師Schinkel、Klenze等人的提倡、以及當時的執政者腓特烈一世提倡藝術活動、愛德反法的環境下,博物館建築脫離法國較強調當權、帝國的作法,營造成市民享有的空間。建築將柱廊 (colonnade)與迴廊 (arcade)以古代雅典為範本,打造成市民公共空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