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一篇訪問引發的胡思亂想...



我想看到,掌握美學經濟市場那雙無形的手

============================================================

想寫這篇文章的起因來自於中時樂活2009/6/21刊登的這篇文章-- 美學超能力

不過其實我要寫的內容跟這篇文章沒太大的關係,主要只是因為我被這篇文章的幾個關鍵句激發了~

關鍵句如下:

跟著整個環境的變化,追求大眾的共鳴,並兼顧美術上想要表達的意境。希望不只是我在產品中追求的表現受到青睞,更希望能在市場上發酵、釀成流行。

除了積極準備,許多創意也必須像庫存一樣留在腦子裡,等候時機, 遇到適合的機會就要馬上擦出火花。

藉由國際認同找回藝術的價值。

這真是在美學經濟市場打滾多年的血淚談啊~ 想讓藝術創作變成商品,或是想讓一個概念風行起來 (像是 "慢活"),需要的便是能找到市場需求,抓準時機推出,這和一般的商品行銷是並無二致的。

我因而產生的發想是,一般商業有商情資訊,那美學經濟的商情要怎麼得知呢?這可不是能用原物料生產或使用者需求能判斷的,因為在美學經濟中,市場需求可以隨時被創造,轉向的速度也常令人措手不及,所謂推動市場無形的手,要怎麼被 "有形"的觀測。美學經濟除了文化環境(大眾喜好、權威認可)、物質環境(有閒錢),還有什麼變因?這...真是問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都難以解釋的問題啊。而且,在環境差的時候,人們還是會去追求某些必需品外的東西得到滿足啊,那麼這樣的需求可以跟美學經濟怎麼連結?

又假如,如果以後美學經濟的市場需求可以被掌握,每個消費者、創作者都能得知現在市場喜歡什麼樣的創作商品,那樣的光景會是如何,創作者如何在市場與堅持自己的理念取得平衡?如果消費者知道這些數據,又還會願意跟著這樣的數據走嗎?

美學經濟的研究,真是深不可測啊~ 這點對任何文化機構都是一大挑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