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Museum in Design

博物館的存在,或許帶給人瞬間的衝擊,更甚於一切
======================================================

又一段時間沒動力寫網誌,雖然看的展覽不少,但是總覺得都是某個模板造出來的,沒甚麼寫的動力。在這樣的時候,能得到以往沒想過的觀點和作法,真是像即時雨一樣珍貴。得到靈感的地方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台灣藝術大學藝政所與東京大學綜和研究博物館合辦的展覽驚異之屋-攝影師上田義彥的風格主義博物誌」。


單就展覽而言是一個概念非常單純的小展,將館藏以「Art and Science」的主題作發揮,標本攝影、數理模型兼具,是一個概念非常廣泛的展覽。中間也參雜了一些近來要新開的多媒體中心IMT(Intermediatheque)的宣傳海報,乍看有點迷惑,不知該將重點放在哪裡。但在聽過東京大學綜和研究博物館館長西野嘉章的演說後,逐漸理解這位館長的理念,同時對於他偏重的面向產生不少興趣與思考。

原本在演講前期待聽到一個館長對展覽本身或是館的發展方向作介紹,但卻出乎意料的,聽到了館長對書籍包裝設計以及文宣設計的看法,對於館長有這樣的專業背景以及對文宣的重視感到十分新奇,而從他的演講中也能了解到他對設計的熱情、文宣的熱情如何影響他對博物館的經營。

演講一開始館長便十分切中要點的表明設計在他生活的重要性,他從小就被父親教導一個封面設計很醜的書內容也不會多好,因此他自己的每一本著作,以及每一本他參與製作的出版物,他都對於封面十分講求、並常回過頭去看自己的設計,從繁複的繪圖、簡單的構圖、字體的吹毛求疵、電腦繪圖與手工的交叉運用等,他所呈現的不只是封面設計得獎無數,也不是用了多少瘋狂的設計(一系列的書但是尺寸設計皆不同而且售價高達兩萬元台幣、或全書內文印刷都是紅字(他說自己看了三頁就開始想吐,但是得獎了...) 最絕的是為了完美封面自己"設計"了一個出版社的名字),而是為了讓觀眾對於博物館可以在第一眼就驚艷不已,背後無數的心力與吹毛求疵。

用設計的態度來看展覽本身,赫然發現或許展覽本身是簡單陳列、甚至有些雜亂的,但或許回到原本博物館的前身「驚奇箱」的感覺,不多的展示物件,但選擇與擺放皆在引起觀眾好奇窺探的心。展覽上刻意放置的IMT宣傳海報,更是強化這樣的概念。加上發現在台灣大學圖書館一樓中庭,同樣是東京大學綜合博物館的展覽。也是選擇一些數理模型、以數理概念設計的服裝、攝影早期拍攝的連續動作照片,以Mode and Science為主題,小空間簡單物件的展示,卻別有一番設計感、並吸引經過人權的目光。這兩者相似的作法,相當的表現出館長對設計、瞬間抓住觀眾的目光這樣工及觀眾視線的企圖。同時流動小展覽的行動力,也是種相當主動、具攻擊性的態度。

設計雖然可能是博物館展示品的項目,但在博物館經營的實踐上,卻是極少被注意到的。至少在我認識的博物館從業人員中,沒有人對館內的文宣印刷品質小至字型、角落的QR code或條碼沒有美感都斤斤計較;對官方媒體資料也要求設計精美給觀眾最佳印象。大多台灣的博物館對於文宣的一貫流程是:發包、估價、拿到成品,成品不滿意但是不想多花錢也就將就使用。或許文宣是小事,但是在東京大學綜合博物館的例子裡,卻看到了文宣設計瞬間的視覺衝擊,可以為展覽帶來更大的力量,甚至回頭影響博物館整體形象和經營理念。文宣與事後展覽相關出版品的力求完美,之前策展的精細度與周詳程度勢必要提升、展覽中心思想不能模稜兩可,展場整體呈現也不能馬虎、一成不變。這樣類似「達人」親力親為、面面俱到的觀念,帶給博物館更加撼動人的生命力(不意外的,上述兩個展覽館長皆參與展場設計)

這次的驚豔給我的震撼不只是視覺,更是敢想敢作的設計人精神。也許就如館長西野嘉章所言,與其追尋前人的腳步,不如在純潔無瑕的雪地上大膽採下自己的足跡。這是勉勵從事設計的人,也是警惕博物館工作者不應只是利用建立好的模版成品,而要努力創造獨一無二、完美展現理念的設計創作,令人見之嘆為觀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