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春遊博物館


這篇文章的起源是因為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活動,和客家文化不甚相關的表演,卻吸引大量觀眾觀賞,文化園區的任務為何,似乎有些模糊。
=======================================================================

新年總是大家出遊的旺期,同時也是博物館人潮湧現的時機,到處都是想出去晃晃的人,博物館也是人潮聚集的場所之一,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博物館要怎麼對待因新年閒暇,興起到博物館一遊的人群,這就是令人頭大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總對博物館觀眾的分群或觀眾研究,有許多疑問。到底該把積極吸引平常不上博物館的人前來放在第一位;還是要把忠心的老顧客留下來是第一位,這在不同的博物館有不同解。大致上來說,觀眾本就不多的博物館,與其鞏固老顧客不如擴展新觀眾。老字號名氣大的博物館,似乎才有資格說重品質、服務比較專業、忠心的老觀眾。在台灣,大概除了幾家為人熟知的博物館,大家拚人氣都來不及了,擴展觀眾絕對是第一要務和業績表現。

既然如此,面對新年一大批在台灣到處找地方玩的人潮,博物館該如何把握,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這個假期出自興趣和未來發展必須,看了不少展覽,有的很熱門;有的乏人問津,對於假期中大量人潮湧入博物館「觀光」,有些許感觸。每當遊客多時,博物館似乎就與觀光名勝景點遭遇到相同的問題:嘈雜、走馬看花、為了觀光而觀光,在這個狀態下,博物館、夜市、遊樂園、百貨公司,似乎都是一樣的,對訪客而言,便是一個休息解悶的去處,判斷標準為「好玩」或「無趣」,雖說博物館應要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但光是這樣的形容詞留在觀眾的印象中,似乎有點空虛。


展場入口,不是很顯眼、空間也不大,很多人在外面走或看活動,進來觀賞卻不是這麼踴躍

==============================================================================
有時候博物館為了衝人氣舉辦和館藏內容落差很大的表演,如讓附近國小的小朋友跳流行舞蹈等,雖然熱鬧,但也會讓人覺得不知道建立博物館的意義為何。舉辦獎品放送活動增加人氣,是否讓大家只看到獎品,看不到博物館?缺乏定位的狀況下,不禁令人猜忌,政府支持博物館建設、免門票…是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從這些現象來看,博物館的定位總是飄盪、不安,爭取人氣希望更被大家看到時,卻好像更看不到定位。人氣比拚,看似贏家,但服務品質下降、展覽看不到重點、觀眾很快又找到新景點轉移注意力,這樣的經營方式是否太短視了?

我想,觀光和博物館是密不可分的,但觀光一定要這樣人擠人、走馬看花嗎?一定要舉辦異於平常、吸引人氣的大型熱鬧活動嗎?抱怨人擠人、品質差,卻仍然人潮踴躍,是大眾如此就能滿足,或者是選無可選呢?或者,台灣人從小的教育,不鼓勵休閒興趣培養,導致民眾不知道爭取要求,得玩且玩呢?人潮越多、越熱門,其中的現象,也越困擾著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