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春遊博物館


這篇文章的起源是因為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活動,和客家文化不甚相關的表演,卻吸引大量觀眾觀賞,文化園區的任務為何,似乎有些模糊。
=======================================================================

新年總是大家出遊的旺期,同時也是博物館人潮湧現的時機,到處都是想出去晃晃的人,博物館也是人潮聚集的場所之一,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博物館要怎麼對待因新年閒暇,興起到博物館一遊的人群,這就是令人頭大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總對博物館觀眾的分群或觀眾研究,有許多疑問。到底該把積極吸引平常不上博物館的人前來放在第一位;還是要把忠心的老顧客留下來是第一位,這在不同的博物館有不同解。大致上來說,觀眾本就不多的博物館,與其鞏固老顧客不如擴展新觀眾。老字號名氣大的博物館,似乎才有資格說重品質、服務比較專業、忠心的老觀眾。在台灣,大概除了幾家為人熟知的博物館,大家拚人氣都來不及了,擴展觀眾絕對是第一要務和業績表現。

既然如此,面對新年一大批在台灣到處找地方玩的人潮,博物館該如何把握,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這個假期出自興趣和未來發展必須,看了不少展覽,有的很熱門;有的乏人問津,對於假期中大量人潮湧入博物館「觀光」,有些許感觸。每當遊客多時,博物館似乎就與觀光名勝景點遭遇到相同的問題:嘈雜、走馬看花、為了觀光而觀光,在這個狀態下,博物館、夜市、遊樂園、百貨公司,似乎都是一樣的,對訪客而言,便是一個休息解悶的去處,判斷標準為「好玩」或「無趣」,雖說博物館應要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但光是這樣的形容詞留在觀眾的印象中,似乎有點空虛。


展場入口,不是很顯眼、空間也不大,很多人在外面走或看活動,進來觀賞卻不是這麼踴躍

==============================================================================
有時候博物館為了衝人氣舉辦和館藏內容落差很大的表演,如讓附近國小的小朋友跳流行舞蹈等,雖然熱鬧,但也會讓人覺得不知道建立博物館的意義為何。舉辦獎品放送活動增加人氣,是否讓大家只看到獎品,看不到博物館?缺乏定位的狀況下,不禁令人猜忌,政府支持博物館建設、免門票…是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從這些現象來看,博物館的定位總是飄盪、不安,爭取人氣希望更被大家看到時,卻好像更看不到定位。人氣比拚,看似贏家,但服務品質下降、展覽看不到重點、觀眾很快又找到新景點轉移注意力,這樣的經營方式是否太短視了?

我想,觀光和博物館是密不可分的,但觀光一定要這樣人擠人、走馬看花嗎?一定要舉辦異於平常、吸引人氣的大型熱鬧活動嗎?抱怨人擠人、品質差,卻仍然人潮踴躍,是大眾如此就能滿足,或者是選無可選呢?或者,台灣人從小的教育,不鼓勵休閒興趣培養,導致民眾不知道爭取要求,得玩且玩呢?人潮越多、越熱門,其中的現象,也越困擾著我…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故宮特展黃金旺族心得

這個展覽由故宮和中時旺旺集團合辦,從名字就很清楚看得出來它的主打和贊助單位。這個展覽的主題是大遼時期貴族使用的器物,因為遼代文物能傳世的幾希,這次展出的都是考古發現,多為陪葬品。不同於同時期宋朝喜愛陶瓷、內斂簡約的美感;遼人,或說宋疆域外的外族,則普遍較喜愛金銀等貴重金屬,也因為和西亞的接觸,會使用像是玻璃這樣的材質。在生活上受到宋人或西亞文化多方面的影響;制作器物類型也因為遊牧生活,而與宋人有許多不同。從器物作為認識遼人的生活文化的切入點,是這次展覽的主旨。而展場也以遼族的日常生活為標題分區,如射騎、喪葬用品、文房用具等,讓觀眾以器物了解遼代文化的大致面貌。

不過說實在的,這個展覽看下來,雖然場地不錯、去的時候人少觀賞起來很舒服、有導覽…但還是不覺得是個讓我很讚賞的展覽。可能是因為展場布置有點太粗略,隨意放一些考古影片;說明文字也不甚理想,有些展品的製造材質沒標明清楚、對於器物文樣幾乎完全不說明,在牆上放了些遼代歷史簡介,雖說也是重要資訊,但和展品連結不高。我覺得很不好的是打光,有一些展品花紋面被光影嚴重干擾,根本看不清楚,我覺得這是展示器物很大的敗筆。導覽人員也有一點生澀,在在都感受到策展或許太匆促、粗略。

不知為何,這次特展讓我覺得跟歷史博物館的特展很像,只是場地較為理想舒適。可能是取名邏輯(用黃金和旺來配合年節、吸引觀眾?)、布展方式,也有可能是明顯和人合辦的影子( “旺”族),當然還有我覺得略高的票價,學生票兩百,成人票兩百五。這次來的展品我覺得不差,但是整體品質和票價,對比落幕不久的雍正大展,真的有點失望,不過這個展的策畫時間似乎不長,又是借展,會這樣好像也不是不可預測。期待康熙大展能有好的表現了~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幻象之丘in鳳甲美術館觀展心得


幻象之丘展,台藝大參展人的作品設計圖

假期看展,多多益善。尤其是想研究數位展覽方面的題目後,有關當代多媒體運用於展覽的例子更是需要多吸收,總之,選絕對人少的時段衝去看展,雖然是小展,但也有不少收穫。

這個展覽的理念其實挺簡單清楚的,所謂幻像,便要以人的知覺為基礎,對其產生影響。而呈現這樣的概念,這次的展品可分為兩種:影片和互動裝置藝術,前者我認為是針對幻象必須要有能讓觀者投射自身、陷入其中的情境;後者則是用裝置讓觀者能與作品互動,進而陷入作品的世界,一個是內容設計,一個是技術運用。

互動裝置藝術方面,其實蠻像虛擬實境遊戲的概念。利用投影機投射影像,再使用攝像頭、電子捕捉人類動作等裝置,讓人做了某個動作後,投射影像產生變化。也有踩踏碰觸圖案產生聲音的作品,非常能吸引觀者的參與,不過大多形式重於內容,需要更進一步的設計,才能帶給觀者更多感動。

在這樣的展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黃心健的「皮像底層」這個作品。它設計讓觀者對準螢幕時,捕捉觀者的表情,接著螢幕上類似人臉的圖像就會根據觀者的表情作變化,或是發聲。這個展品之前在這位作者北美館的展覽「人間機關術」就曾展出,但是我去的時候剛好維修中,沒有體驗到,這次也算是一償宿願。我很欣賞他將人臉化作一個個精細齒輪零件組成的機關,如機器人般笨拙而有趣的運作,那種老式器械的魅力非常吸引我。這個作品設計的情境是國劇的戲台上,鑼鼓點子熱鬧非凡,而奇妙的人臉圖像由你操控,或瞇眼或張嘴或發聲,形成自己的演出。其實這個作品設計可以根據捕捉到的唇型發聲,不過不太準確,很難操控。我只能勉強用嘴型讓它發出吊嗓般的高音,和一些嗚嗚啊啊的聲音,但是機關這個概念很有趣,這個互動裝置也比較精緻複雜。

其它的作品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一個畫著黑線圖案的角落,只要同時碰觸兩條以上或雙數的線,就能以人體為電阻,連接兩條線隱藏的電子通路,發出聲響。類似的概念好像有一部電影用過,是一個裝置讓舞者跳舞時會感應發出聲響,讓主角啞女舞者藉由這樣的裝置也能發聲與人互動。另外有一個則是透過吹氣讓牆上投影圖案產生變化。要是能用音高、大小聲作變化應該會更好玩,只是要隔音就是了…用手腳揮動讓影像產生變化,不知為何讓我想到幻想曲裡魔法師學徒米老鼠用手一指,波濤星晨都隨他起舞的感覺,要是技術再好一點,這樣的藝術型態應該也能營造那樣的幻象吧~ 幻想曲影片按此

影片方面,倒是沒有太多特別的感覺,展中的影片共通處就是以第一人稱為觀點,讓人投射入影片的情境,或是覺得自己置身於作者營造的幻想世界。或者貼近每個人的生活,或者異想天開,各有不同。有一部影片叫臭屁電梯,描繪人在電梯放屁的尷尬,令人莞爾一笑。不過我還蠻想要影片中的臭屁掃描+空氣清淨機,還有氧氣面罩最後防線喔~這個展覽的影片大多youtube上都有,要看臭屁電梯請 點此

這個展覽讓我看見數位技術與展覽的結合的不少可能性,數位平台或許會是未來人類最為熟悉常接觸的情境之一,對這一個介面,其實博物館可以有更多想向與不同的理解,這次的展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p.s. 1. 吸引我去看展的主因,藝術家黃心健的網站 故事巢
2. 今天去碰到記者來訪問,有聽到解說真幸運~不然鳳甲好像沒導覽員的樣子,只有顧展的人員兩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