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博物館與修行



====================================================================
參觀博物館明心見性,博物館最新噱頭 (才怪) 不過看看這張圖讓自己安靜下來也不錯啦

--------------------------------------------------------------------

這篇文章跟博物館其實關係不大,重點是在「他人」、「物」和「我」之間的互動,聽起來有點宗教意味,的確也是,畢竟主題是博物館與「修行」。

會有這篇文章,是因為近來賦閒在家,赫然發現自己一天打字的量,可以跟講話的量並駕齊驅甚至超過。尤其在上班日,自己更是不必開口說幾句話。這樣的生活我並不會很排斥,因為我常是想去做什麼事,自己就去做,不找別人陪伴,除了讓自己行事曆比較滿,自己一樣沒有跟人的互動。但是因為最近都是以打字與外界交流(社交網站、討論版等),所以格外讓我察覺,人與外界互動的微妙之處。

也不是什麼偉大的發現,只是越缺少與人互動,越發覺,其實跟人、跟物互動,到最後,其實都是自己與自我的對話,與人互動時較為沒感覺,因為自己會覺得有不同的聲音,得到非出於自身的想法,但是後來留在腦海的,其實經過歸納整理,早已變成自身的意見,追根究底,其實與外界互動都是在確認自我、反映自我。這在心理學、宗教、社會科學都有提及,但是我現在才真正有些體悟。

轉回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個經典的物我對話場域。陳列的一件件展覽品,在每個觀眾眼中,都有不同的樣貌,像是鏡子一樣,反射著人的自我,只是人有沒有意識到罷了。如此看來,博物館除了是經驗知識的儲放所,也可以是觀照自我的修行所,不過修行寂寞,應該沒有很多人想花錢去嚐試,還是把自己跟物隔開,快樂的體驗一件物品能觸動的感官,比較有趣。

而在發覺外界反映的都是自我後,人用以確認自我的對照好像就會消失,至少在我的感觸是如此。我發現所有與外界的互動就像自己對著空室不斷獨語時,突然覺得自我的意識減弱了,或許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無我」吧,是一種很空、很舒放、沒什麼情緒的狀態。要不是知道自己於外界還有慾求,或許我就會完全放開了。外物真的是很微妙,讓人耽溺執著、也給人感官愉悅。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博物館才吸引眾人吧。

很不知所云的一篇,不過以博物館作哲學思考,也是一種嘗試,在讀這篇文章時,你看到什麼樣的自己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