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What do you ask of a museum?



由數學符號組成的國字

符號有無限的組合與可能,博物館亦如是

圖片來源: http://photo.bj21221.com/2008118213634.jpg
===========================================================================

最近一期(23卷2期)的博物館季刊的主題為「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以理論與實例探討博物館如何與大眾互動,或者說,圖書館的資源如何充分為大眾所用。

博物館能為社會所用,是近代博物館發展的前提,因為符合近代博物館定義的「博物館」便是讓館藏不再是少數人專屬的珍藏,而是大家共有共享的資產,同時也不是單純的將藏品炫耀展示,還要以與觀眾對話互動的企圖。博物館將因個人品味癖好而聚集的「私」物品轉為大家皆可觀賞接觸的「公」物品,「公開」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作,而是一連串的質變,影響博物館從入藏到展示種種層面。

博物館服務對象從私人轉為社會大眾,因此飄忽多變的「大眾」成為近代博物館永恆的難題- 大眾包含哪些人?什麼樣的活動是大眾要的?博物館要完全聽從大眾的需要嗎?這期的博物館季刊中趙婉真小姐以消費的角度來看,認為在鼓勵消費的現代,大家越來越常消費符號、體驗,符號與體驗甚至脫離商品實體,例如品牌、廣告宣傳,都致力於創造新的符號和體驗提供給消費者,希望讓消費者因為商品附加的價值觀、概念認同,而產生對某樣商品的偏好。而本期許多以博物館實務切入的文章,則大多說明博物館如何積極配合使用者需求,提供館藏送到學校教學的服務;或是針對不同使用族群(如青少年)舉辦展覽。

在我看來這裡有兩個不太相同的角度,一個是從體驗、引發民眾興趣出發;一個則是全力配合民眾不同的需要、並發揮博物館館藏的教化功用。前者可以讓學習更有趣,後者則讓博物館不淪為shopping mall或遊樂場。學習體驗、體驗學習,是觀賞有故事、有意義的物品時,最為珍貴的經驗。而從各篇文章也可看出端倪,配合使用需求、提供教學資源是較易實行的,但如何帶給觀眾更好的體驗卻是困難的。有了教材,如何引導學生、誰來引導學生,似乎沒有完美的解答。而博物館的藏品除了教育、又要如何帶給大眾更多思索面向和難忘的經驗,似乎是最棘手的。

或許發現民眾對博物館的要求還不夠,還要主動製造大眾對博物館的需求,博物館的實務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吧。畢竟當使用者不知道產品功能還有哪些可能性時,總要有先鋒願意創新,產品才能進步吧。體驗經濟告訴我們的,不就是創造不同的符號需求嗎?

1 則留言:

Just Su 提到...

這肯定是考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