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潮流怎麼來專題報導之三 博物館的「時尚性」




達達主義代表作-- 一個馬桶? 一個打破框架的重要行動?

雖然博物館強調對文物的長期維護保存,但不可否認,博物館的營運也會被社會的潮流影響。不只是影響博物館收藏當代器物藝術品的方向,也可能影響對以往傑出作品的定義,更新收藏範圍、補充收藏等。例如19世紀法國學院派的比賽得獎作品,都有穩定的管道被收進博物館;但許多在當時屬於較前衛、非官方代表的畫家,像是印象派,其代表性畫作有許多都流到法國外,像是日本就有許多梵谷的畫作。這樣的現象,使博物館開始採取購買的方式,將這些遺珠重新納入館藏。

從上述的現象,不難看出博物館的價值觀、收藏政策也有「時尚性」,或者應該說,任何價值觀都不可能脫離當代的潮流與價值。特別是主觀性極高的藝術創作,更是有「今日之糟粕,明日之寶藏」的可能性。更有趣的是,當代人會喜愛的藝術多半都是已十分成熟、有點發展到極限、在社會上有穩定看法地位的作品;但藝術史、藝術評論最後給較高評價的,則是創新、勇於突破、可能在當代不被接受的作品。這樣的矛盾,讓藝術型博物館,似乎永遠收不到「有前瞻性、潛在價值高」的作品,永遠要事後去追溯,更有可能的是那些「其實有重要價值」的作品已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追不回或消失。這種惱人的狀況,似乎沒有完滿的解決方式。

博物館不可能收盡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每個東西都對特定的群眾有價值。今日看似不重要的,也難說明日一樣不重要。但仔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社會潮流如何形成後,在考慮將物品入藏、改變收藏政策的同時,應該要思考下決策最根本的原因、以及這個決策帶來的結果。與社會潮流互動時,建館的初衷、方向、自己的特色也不能全然失守。迷失於流行,往往會做出不夠謹慎的決定。像是在現在,傳統認為是藝術層次最高的書畫,似乎不及一些精緻的古董器物受歡迎,因此有人覺得要改變這樣的價值觀。這時博物館除了接受這樣的建議,也應檢視之前自己的價值觀如何而來、原因為何,現在看來是否還是合情理。如果說因為認為書畫的創作性高;翠玉白菜類的玉雕只是材料貴重、雕工精細,沒有原創性,許多雕工都可按圖雕出,只是現在博物館收一件而已,這樣的理由在現在也合情理,那就不用隨大眾輿論作大更動。

最後,我認為博物館除了聽取流行,也要勇於「創造流行」。從上一篇Blummell的例子可看出,流行固然不能脫離社會,但營造個人獨特魅力也是重要關鍵。審慎思考,定位自己博物館的獨特之處,才能確保博物館的永續,以及為下一波趨勢作準備。更重要的是,為社會保存不同的視角,這會是全人類最珍貴的資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