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吸引人前往的博物館建築?符合博物館機能的建築?(下)



捷克國家圖書館暨檔案館- 來源: arch.m6699.com/content-10708-4.htm

除了興建期間會引發爭端,完工後也可能有爭議。例如捷克的國家圖書館造型前衛,被人戲稱是章魚,也有許多人認為跟周遭建築不甚和諧。

捷克新國家圖書館惹爭議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700000/newsid_6700200/6700231.stm

除了外殼,內部機能才是能讓使用者願意長期使用的關鍵。具有設計感內裝不一定是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燈光、家具、空間配置、安全等細節都是應該參酌使用者建議的,否則事後使用者不滿意必須更動內裝,除了又是一筆花費外,設計者也可能會覺得有違他當初設計的理念。設計也必須考量參觀者的各種需求,無障礙空間、集乳室、廁所…,都是不可忽略的細節。建築上雖要尊重專業,但將需求表達清楚是出資者應盡的責任。

一個外型吸引人、設計大家都稱讚的建築完工了,在長遠眼光上、也是建造建築的目的所在,最重要的議題便是在人潮之後,這個建築是否帶來長期的使用者、增進這個機構與社會的連結?例如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士林分館採用綠建築,優美的外形和建築理念都吸引大家的目光,該建築也得到世界大獎。但也有人批評這樣的建築增進了遊客參觀的人數,並沒有增長太多長期的使用者。或者遊客只在外面拍照,對裡面的內容走馬看花甚至根本沒進去。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總結對這個主題的討論:為何要用一筆可觀的經費來蓋有特色、地標性的建築?除了用建築吸引人群,還要有什麼配合的條件讓這樣的投資效果更長久?

我想,一個成功的建築體就像一雙美觀又舒適的鞋子,但更重要的是有人長期穿它、穿這雙好鞋行千里遠,到達想去的地方。否則再好的鞋,沒人穿也只是蒙塵罷了。吸引人的建築是一個利器,但操作者也要是個高手才能完全發揮它的成效。建築配合內容、內容也讓建築更具意義。唯有對自己的機構發展做出周全的思考、同時增進自己內部的管理,而非趕潮流、一時興起貿然行動,才能讓建築的投資花得有價值。

雖然文中舉的例子包含各種類型的機構,但其實問題都有共通之處,都能用來思考博物館建築的種種議題。一個美麗的建築的誕生令人充滿期待,但如果沒有周全的規劃貿然行動,變成美麗的錯誤就十分令人遺憾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