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吸引人前往的博物館建築?符合博物館機能的建築?(上)



故宮南院概念圖- 來源: 嘉義政府文化處

獨特而可成為地標的建築是吸引遊客參觀的好方法,許多與文藝、教育有關的機構都投入興建特色建築的行列吸引人群,如音樂院、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從早期的雪梨歌劇院、西雅圖的公共圖書館、捷克狀似章魚的國家圖書館、每個分館都有不同風格的古根漢美術館、故宮南院、最近計畫興建的台北藝術中心…例子不勝枚舉。這些由著名設計師們競圖選出的地標建築,不管最後成效是否令人滿意、民眾的觀感如何,它們的確都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前往參觀的人潮,宣傳效果卓越。但是長期對一個機構的效益究竟如何,值得大家深思討論。

看過這類建築興建時與完工後的報導,發現建造這樣獨特且通常規模不小的建築,容易發生以下這幾個面向的問題:

1. 經費問題

2. 理念與出資者不合

3. 內部有些結構在正式啟用後發現不合需求

4. 引發遊客參觀,但沒有帶來長期穩定的使用者

經費問題是所有機構大規模興建建築第一個面臨的問題。通常邀請著名建築師來競圖、建築師想要傳達的理念、希望做出的新效果等,都是一筆可觀的花費。這筆花費是否真的要用在一個「美麗的外殼」,或者可以花在更需要的地方?更遑論興建到一半,發現經費超出預期,而剛好碰到景氣低迷,呈現既無法收回花下去的錢,又無法在挹注經費完成建築的尷尬局面,結果建築成了美麗的廢墟。像是著名的雪梨歌劇院,興建時經費不斷追加,最後搞得原設計者與出資的政府不歡而散,後來才由其他建築師接手把建築完成,整個過程歷時十餘年。
雪梨歌劇院的確是建築的一大突破,也成為旅遊必去的景點,但是這樣的耗錢耗時、投資巨大成本,是每個想要建造地標建築的機構在實施前必須好好思考的。當然如何控制經費、確認花費的合理性,都必須與設計者溝通,自己也要花心思去了解建造進度、每項花費的去向等。同時預估經費也要根據別人的經驗,預留一些延伸的空間,會較為保險。

第二個與第三個問題可以一起討論,簡而言之就是使用者期待與成果的落差。例如故宮南院便發生設計師對故宮提起索賠四千萬的告訴,並宣稱只要拿到錢就放棄設計權。一段委任關係走到這樣的地步,自然是十分嚴重,也讓先前花下的經費似乎像拿錢打水漂。引用世界宗教博物館前館長漢寶德2008年11月28日在中國時報發扁的內容,他認為沒有一個籌備處和有建築專業的負責人來監督興建事宜是關鍵,一個建案有太多不同委員會的聲音、院方失去表達意見的機會,弄得最後不知如何收拾。加上當時故宮南院從競圖到選用也太匆促,並沒有好好思考建築裡的內容是什麼、走向為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