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數位典藏和數位博物館



文化事業,漫漫長路其修遠
==============================================================================

博物館數位化這個議題,有技術面、管理面、經費面等問題,許多計畫常無法兼顧每個面向,難免有所失忽,而且真正讓人想要利用,就必須資源量夠多、好檢索,單一個館想要夠具參考性、且有足夠人力經費來設置系統,除非是大館,否則十分困難。但如果幾個單位聯合起來做數位化,那麼便能有規模經濟的效果,可以具備充足的藏品,人力財力的負擔也會減輕。但如何能達到合作的效果,就有賴良好的規劃。

因為在台灣許多重要的博物館都是公家單位,因此政府補助也就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來的打工是整理國家文化建設相關的檔案,發現不乏許多大型的文物數位化計畫,下面補助的子計畫多達數十個,其中自然包括大大小小的文化中心、博物館等。這些機構雖然規模不大,但聚集眾家館藏後依舊十分可觀。同時藉由計畫規劃,藏品性質相似的館可以一起合作,如歌仔戲相關文物,宜蘭縣文化局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就可以一起合作整理。但是仔細觀察實施成果,卻也發現計畫容易出現的問題:

1. 虎頭蛇尾,沒有持續維護
許多大型計劃都要大筆金錢來運作,很容易頭幾年的熱潮過了就彈性疲乏,經費不足,也就無法好好維護系統或加值內容。

2. 廠商的系統不合需求
在協助系統設置或建檔的廠商上,有時招標的結果不甚理想,甚至可能成品完全無法支援需要。可是結案了,廠商也不必負責,最後又要重新來過。

3. 缺乏整體規劃方向
計畫會無以為繼常是因為各機關東一個計畫西一個計畫請款,但統籌的工作沒做好,例如資料呈繳中央機關後沒有良好整理,重要文件像是圖像的授權同意書零落散失,這都會變成妨礙數位成果公開的阻礙。沒有整體發展方向,也會讓贊助越來越少,政府沒錢了計劃就無疾而終,無法永續發展。也常有前後任負責人作法不同,難以交接的狀況。

綜觀大型的數位典藏計畫,只能說路遙知馬力,一開始的良好理念,能如何被實施、實施多久,其演變發展充滿變數。然而我還是認為政府支持的大型數位典藏會是博物館數位化的好方式。雖然路像是漫無止盡,但只要持續有做、有人投入,成果還是值得期待的。當然第一步,就是善盡我工作的職責,把雜亂的檔案整理好,授權文件找出來,跨出嶄新的第一步。

這篇文某程度上,是打工日誌吧…就算是不太用腦的工讀生工作,也有不少驚喜秘辛在裡面的~~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物質與精神的比重




==============================================================================
唉呀,不知道要放什麼圖,就放一張我看了順眼的吧~~這樣看書挺舒服的 (這是物質>精神的作法,不知道我再說什麼的請一定要看看下面的文章喔~)<< 不好的自我推銷 (話說這張圖也有點呼應題目耶~不知道什麼意思的人不要問作者,要有慧根...)

極短篇,主要是紀錄靈光一閃想的,極端不成熟的假設。

物質性和精神性是相對兩端,但卻很難完全分開討論,可說彼此是互有牽涉的。而這兩個面向讓我突然想到人在博物館欣賞展品時,對接收外物的一些解釋。實際現象的取材,就是自身小小的觀察。

假設觀眾看展覽是物質重於精神,那麼欣賞展覽與否,其實在看到展覽品時就已決定相當大的成分,看不順眼就是不順眼,導覽再解釋創作意念和背景,也很難影響觀眾對展覽的評價。而在這個面向上,除了展品,展覽空間布置和舒適與否、乃至交通方不方便人潮眾不眾多也是重要評判標準,做得好一樣能拉高觀眾對展覽的評價。

而如果精神面重於物質面,則是對導覽會很重視、覺得來看展覽就是要"學到東西",沒辦法接受自己霧裡看花的走完一個展場。原本覺得不怎麼樣的展品,有可能因解說產生共鳴,而對展品另眼相看。

一般觀眾是這兩個面向的混合體,只是比例混合不同,而是否可根據觀眾意見的統計,根據這兩大面向,設計更好的博物館空間及展覽模式,令我不禁好奇是否已經有相似的研究了,這樣的簡化似乎比較容易量化...說不定還可以用這兩面向,下面設計細項,作權重計算,作觀眾意見較有系統的量化。不過最有可能,這就只是一個看看無研究驗證的model...

不過就如大家所知,分類會造成侷限,又是否要這樣分類呢,這兩個面向的分類有根據嗎?人的認知狀態會對欣賞展覽有多少影響?嗯嗯,有待研究...這只是一個放起來存的假設

儲存完畢。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After the Festival- 我看大型活動



=================================================================================

自家拍的高雄世運煙火秀,拍照時機難抓,這張算是不錯的。世運舉辦期間每天都會放煙火,美麗絢爛之餘,燃放煙火後的煙硝味和炮殼紙屑,又給我一種縹緲空無感。

=================================================================================

這篇文章的撰寫來由是因為最近剛落幕的高雄世運,以及9月要在台北展開的聽障奧運。舉辦大型活動是吸睛,做得好也可以吸金的機會,對於擴展知名度或宣示自己的理念形象,是相當有用的一招,而世運或聽障奧運這樣的活動,更可以說是此類活動的代表。藉由運動聚集各國人士,舉辦大型活動、建築大型館舍、整治環境,都是為了將自己的美好國家形象傳達出去,也是對自己國力、主權的宣示。

能夠承辦這樣的活動自然是一個展現自己的大好機會,但如果規劃失當,也會成為眾矢之的,或是讓這個活動沒有達到原本預期引發的效應。世運跌破眼鏡衝出好成績,觀看人次比原本想像的多。各種慶祝活動讓高雄市在舉辦的四天期間變成了熱鬧的不夜城。且因為舉辦世運,使總統可以上台發言,讓全世界都聽得到,這些都是這次高雄世運做出的成果。而原本被預期會表現較佳的台北聽障奧運則嚴重出包,泳池10條水道只蓋8條,宣傳的效果也不如世運,讓人擔心舉辦的狀況不如預期。外加聽障奧運比起世運,似乎是更難定位、舉辦活動的。如同之前在中時看到的一篇社論講的,聽障奧運的重點是聽障還是奧運?台北市是一個對聽障友善的城市嗎,為何能夠爭取舉辦這樣的活動?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台北市政府似乎並沒有特別深思,除了安排現場會打手語的人,並沒有聽說規劃什麼和聽障有關的活動。但如果真的只是單純讓一群運動員跑來台北,順便做做公關,那這場活動帶來的效應能有多少,便值得質疑。

除了活動辦得成功,對於辦大型活動,也必須對長遠的發展作考量。像是高雄世運順利落幕,大家從歡慶的氣氛清醒過來,除了短暫的歡樂美好,高雄市又有什麼突破改變?往後高雄是否對站上國際舞台有什麼打算?高雄因為世運整治環境、取締飆車族,但在世運後,工廠照常開工排放廢氣,飆車族照樣在街頭呼嘯而過,那麼這場世運盛會,是否像是煙火,美好但短暫虛幻,燃放過後,還會留下炮殼的殘屑,顯得冷清破敗?

大型活動令人歡欣,但如果不深思規劃,舉辦過後回到正常生活,可能只留下一片狼籍、入不敷出等著收拾。博物館也時常舉辦大型活動吸引眾人目光並宣傳,而大型活動舉辦最重要的宗旨為何、如何妥善規劃、控制人潮,帶給參與者美好的回應及隨後的效益,都是要謹慎思考的。當大家都對狂歡抱持期待與希望時,便更需要冷靜的頭腦想想,這場狂歡,會把參與者、舉辦者帶向何方,是更美好的前景、亦或只是消耗殆盡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