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飆未來」未來主義展觀後心得


Umberto Boccioni: 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 bronze, 1175×876×368 mm

==============================================================================

動態的靜態,在這裡發生

現代藝術中不少創作突破人類的視覺侷限,以及到十九世紀發展至完熟的學院派技法,未來主義也是其中一員,它將現代科技帶入視覺世界,對畫作的「再現」創造出另一種可能。

未來主義(Futurism)是由詩人Marinetti倡導而產生的運動(movement),它們認為義大利不應固守文藝復興已降的藝術傳統,而是要更有現代性,機械、動力等概念融入藝術。而其最大的突破,就是將物體不同時間點的狀態,同時並置在一個畫面。這是繼立體派在一個畫面中呈現物體多面狀態後,對物體型態描繪的一大新嘗試。因為機械動力出現,未來主義的畫家描繪快速移動的火車、飛機等,即便是騎馬者、自行車手等,也呈現出一種快速移動產生的動能。也有些創作是以色彩折射表現一種靜中有動或說有變化的感覺,這讓畫不是凝結在一刻,而會讓觀者想像接下去可能的畫面。甚至透過線條表現的動態幅度,也能展現聲音頻率,將聽覺視覺化。



未來主義的實驗有許多可說之處,但到了展覽現場,最吸引我注意的,還是展覽本身的擺置效果。由於未來主義的作品有許多線條變化,展場使用全白極簡,但動線布置成「之」字型,與畫作中常出現的表現速度的銳角相配合,牆面與地面以黃色漆上尖角或圓弧的幾何圖形,與作品本身非常搭配。沒有任何裝飾的牆面,讓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畫作上,並且凸顯畫作配框的用心和畫作的令視覺迷亂的用色及線條,中間陳列雕塑與服裝設計,不會感到視覺太擠,是相當不錯的布置。掩蓋掉中正藝廊原本古典的天花板及方正格局,整體空間與未來主義相襯,創意而稜角分明。

未來主義是一個很近代發展出來的派別,時間維持得也不算長。它的開始與存在集結了文字論述以及許多藝術家的常識,吸收許多現代藝術重要派別的成分,如抽象、立體等。展覽名稱取作飆未來,也指出了未來主義充滿理想、脫離既有概念,以及實驗的精神。它的魅力藉由這次展覽充分讓台灣人感受到,相信能夠不斷持續發酵,引發大家的展新的思考。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眷戀龜山活動行記


=============================================================================

簡樸破舊的眷村,隱藏多少光陰的故事?

-----------------------------------------------------------------------------

因為研究所的迎新,因此參加了桃園縣龜山鄉的「眷戀龜山」深度文化之旅,一天的行程帶領參觀者了解龜山鄉從清領到民國的發展,主打全台灣難得整村保留的眷村- 憲光二村,是許多電視劇如「光陰的故事」、「蟹足」的拍攝地點。同時為了保存憲光二村的器物並作展示,也設立了一個眷村故事館,由眷村原住民做義工講解。在一天緊鑼密鼓的行程後,有些心得,為文記之。

整個行程最吸引我的是創辦者的熱誠以及當地居民的踴躍參與。眷村文化的保存以及眷村故事館的成立,是在社區整體營造的計畫下開始推動,社區找尋自己的文化、特色,並透過社區全體的人努力經營。之後又有地方文化館的計畫,幫助地方建立文化機構。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人的發想與熱心。憲光二村保存的契機是由於現任眷村故事館的館長在就讀銘傳大學時期,適逢銘傳在龜山增購校地,擴建校區,但宿舍卻還沒蓋好,學生必須自己找住處。在四處搜索後,竟選到了憲光二村做為居住地點,因此對眷村產生興趣,並矢力維護。因為創辦者的熱心,漸漸的,鄉長、居民都連成一氣,致力保存眷村,讓它不被當作危樓拆了,還帶動更多其他的地方一起保存眷村,同時龜山鄉的文化營造,也越來越熱絡。

上午第一個行程是前往405高地,了解龜山鄉的自然生態,認識植物;中午享用眷村的代表性食物- 水餃、酸辣湯、滷味等;下午則是開始逛古蹟,有清領時期興建的媽祖廟、有日據遺留的神社、最後到憲光二村及眷村故事館,結束一天的行程。有遊覽車跟一整天,民眾需負擔500元的導遊和保險費用。

整個行程的安排,以及解說都很不錯,費用也是大多數人能負擔的,對民眾很有吸引力。但我覺得可惜的是導覽的系統性不夠,一下自然植物、一下是廟宇建築、一下眷村,加上四處遊歷的疲累,最後整個旅程的效果反而打折,如果可以讓旅遊的重點更清楚,或許比較能消化。導遊們有時說詞不一致或內容重覆,也值得改進。

然而更讓我在意的,是參與文化營造的居民們,無論是解說廟宇的義工、眷村的老爺爺奶奶,都讓我不禁想到,當擁有記憶的一代人皆凋零,接下去的接力傳承,該如何進行?運作會受到甚麼影響?會不會像有些國外營造社區博物館的例子一樣,漸漸失去地方特色和當地人參與呢?地方營造是需要許多熱情的,希望眷村故事館能繼續走下去,因為它而凝聚起來的人群和記憶,能長久的流傳。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台南奇美博物館參觀心得



=============================================================
奇美博物館的藝術品擺設大致就是像這樣,會家具與畫交雜擺設,很像貴族住家。


這個暑假沒特別出國遊覽,但是還是有在台灣四處玩玩。這個暑假因為去南部親戚家,也順道去了在私人博物館中頗為知名的奇美博物館一遊,參觀下來,覺得私人發展的博物館面貌,與台灣許多大型國立博物館的風貌真的有相當大的不同,作文分享一下感想。

奇美博物館的占地寬廣,約兩千多坪;是奇美企業公司用地的一部分,免費參觀但是需要登記,有展品的地方是一樓和樓上五、六、七、八這四層樓,內容五花八門,有畫作、雕刻、家具、世界各地樂器、兵器、動物標本等。首先,先列出奇美博物館與公家體系下的博物館的差異。

在空間配置上,奇美博物館較為混雜,畫作雕塑雜放,還會有名貴家具擺放期間,與一般將展品分門別類擺在不同展示室的狀況大不相同。且有許多挑高兩層樓的公間擺放巨型畫作,看起來十分壯觀,這是國內許多博物館無法做到的。非藝術品類的展示品,如樂器、兵器、標本,就較集中於一樓層擺放。整體空間安排,讓人覺得自己置身貴族的家中,有著許多名貴擺設,而不像博物館。

在展品選擇以及擺置上,因為展品為私人購買,因此個人喜好的成分較大,也可能做較有彈性的展示擺設,像是以 “親情”為展覽主題、或是購買許多音樂家雕塑頭像做音樂家介紹、用歷史畫作介紹歷史人物等,都是很特別的安排。因為博物館所有者重視藝術教育這一塊,有一個廳有西洋美術史的簡介,並放一些展品做舉例。這些主題式擺置雖會讓展品的時間、風格等脈絡不太清楚,不過也讓觀者有不一樣的收穫。另外由於所有者之故,奇美博物館特別闢一區許文龍一家的作品展示區。

在展場解說上,奇美博物館較為不清楚,有些作品沒有解說。而且因為擺置的位置常在天花板附近,要對解說和圖片不是非常容易。有些解說特別強調借展紀錄,不是很常見。在兵器或標本等物品的擺置上,最可惜的地方是過於擁擠,而且只有名稱的牌子,感覺會走馬看花。

奇美博物館整體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個人興趣的展現,雖然雇有館員,作展覽解說,但收藏的方向還是偏向個人趣味,收藏五花八門。但在觀賞上,對於不常接觸博物館的人是較親和的。除了票價免費,主題也較適合初次參觀藝品的人,確實符合創辦博物館時,想要增進民眾對藝術接觸的目的。寬廣的展場,對展品布置也能有較多彈性。從這次參觀,也可以看到私人成立的博物館可以有較不同的嘗試與作為,讓我思考博物館還有哪些可能性。奇美博物館的展覽空間令人讚賞不過想要國內藏品眾多的大型博物館能有和奇美博物館一樣充足的空間調度,恐怕不是這麼容易的。經費與行動力,都是公立博物館的障礙啊…